close

上學期,我們為了設計團體工作的方案,對自殺的議題做了一些的探索及相關資料的蒐集討論。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由一群自殺遺孤的日本高中生所寫的一本書。他們在書中邀請其他有同相境遇的小孩,一同分享他們曾經度過的痛苦及傷害。就如同老師所提到的,日本人是自殺率很高的民族。自殺對他們來說,不見得是懦夫的表現。有時候反而被視為高度的自我尊重的表現。但是,那些被留下來承受更多痛苦的妻子兒女們呢?他們卻不見得可以接受這種的「榮譽」。

在書中,他們幾乎都敍述了,自己如何在親人死亡的灰色的陰影中,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下去。一方面,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為何被抛下,滿懷著被遺棄、背叛的感覺。他們對死者感到不可遏止的憤怒。另一方面,他們責怪自己,為什麼在自己所愛的親人最痛苦的時候,未能阻止他們的死亡。他們恨自己無能。許多青少年的孩子,終其一生,沒有辦法面對這樣的變故,以至於一輩子靈魂受到死亡威脅的禁錮,無法得到應有的生命平安。若是更小的孩子,則反而受神的保祐,可以逃過這樣的心靈摧殘,因為他們尚未懂得死亡這樣的課題。

當我在看到新聞上倪敏然的大男孩,在葬禮上頻頻拭淚,無法自已的時候,我的感受更加的複雜。我猜想他們父子聚少離多,在生前的時候,男孩可能對自己的父親不能親近。所有在他成長過程中,他是否只能從各種媒體的表演中去看到自己的父親,去假想父親的人格,猜測父親對事物的看法及感受呢?今天,這麼多的人到他的面前,聲淚俱下的對他述說父親的生平點滴,可能他們對父親的瞭解,都比男孩自己要多及真實。但是父親己經不再了,他再也沒有機會去探究,去證實父親的魅力。為了父親的自殺行為,他還要向社會大眾致歉,他是否也懷著那些遺孤的複雜心情,一面怨恨父親,一面痛責自己呢?想到這裡,我的心跟著糾結起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g 的頭像
    meg

    因愛成傷

    m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