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讓我不至羞辱您吧,父親,您在您的孩子們身上顯出您的光榮。

 Let me not shame thee, Father, who displayest thy glory in thy children.
~Tagore~



(圖片來源:網路)

  

 

  最近為了悲傷輔導的活動邀請老師參加,沒想到令我見識到在「上層」的老師們的不同生態。
 
  我知道悲傷輔導的領域有很多的老師,也有很多人聲稱他們是專門在做「這個」的,於是,我興緻勃勃地到處去找人推荐講師給我。當然,我心中也有一些人選,這些老師是以前就認識了,或是曾經受教過的,只是一時之間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謀合。
 
  有天中午,在機構附近覓食,沒想到正巧遇到我以前的老師,現在身兼某諮商師公會的副理事長,機會難得,就請她介紹。她一口就推荐了兩位,一男一女,各有所長。因為地緣的關係,我就請她代為邀請那位男老師,她也很爽快的答應我,她會打電話給他,請他務必幫忙到底。哇,我真是高興,因為我總是遇到天使,她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天使。
 
  首先,回機構我先上網去搜尋,發現這位老師他的碩士論文在網路上,真的有很多的研究是關於悲傷輔導的。後來,我問過了長官們的意見,他們授權讓我去處理,我就馬上打電話去邀約。一打再打都沒人接,要不然就是轉語音信箱,我心想這個老師好忙喔!現在是暑假都忙成這樣,他一定很紅,到處都去授課。
 
  後來,還是透過公會的總幹事才連絡上他。我興沖沖的向他報告我們的計畫,沒想到,得到的卻是一連串的否定。他認為我們的活動只有三個小時,個案的悲傷是漫長又痛苦的,這樣的活動能有什麼功用?又要讓個案長途跋涉到活動地點,最後,我的計劃又能帶給個案什麼呢?若是你們以前做過,那麼你們就自己做,不用找我去主持...。半個多小時的電話中,他都在質疑我。
 
  跟他講完電話,我只有一個形容詞就是──「完全被打敗」。我真的心裡很不舒服,專業助人者要對人很敏銳,不管你是哪個領域的助人者,你都應該了解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,你帶給對方的感受。怎麼可能你跟對方談完之後,對方只有留下「毫無希望、受傷」的感受呢?若是只有理論及知識,你的助人專業又在哪裡?我心裡充滿了#$%@?&,挫折到極點,半天都不想說任何話。
 
  不過,不甘心的我在稍微平復之後,又想到另一位老師,於是二話不說馬上連絡。這次,我跟另一位有社工背景的老師連絡上了,她是醫學院的教授,學生們都是一些準醫生們,她自己曾經在安寧病房服務了十年。聽到我要找她去做悲傷輔導的活動,她本來有點猶豫,後來,她知道是直接面對喪親者時,她就心軟了。看來,我真的找對了。
 
  老師說她才打算封口,下半年再也不講悲傷輔導的題目,為什麼呢?因為,這些年來她面對這些優秀的醫學生,沒想到卻感受到許多在學術上理論的辯論,竟然優於對個案的服務,讓她這個基督徒感到心痛。同時,她也安慰及鼓勵我,悲傷輔導是一條孤單的路,這些傷痛太深了,所以,助人者在陪伴的時候也會很無助及無力,而這些都是很難令其他人了解的。哎呀,老師呀!你知道你的話就像甘霖一樣,讓我的心情得到無比的滋潤。(感動到很想哭呢!)
 
  總之,從這件事上我看到在這個領域中不同的典範,有的人著重在事情所能達成效果,力氣用在刀口上,自有他的需求及目標。有的人願意親手做事,在乎是否真的對人有幫助,而不是只在學識的論證上。到底何種的方式對人的幫助比較大,我們真的無法比較,但是,對我來說,我也是重視後者多於前者。看來在我們的社會上,有人當醫生不是為了賺大錢,但是,諷刺的是,也有專業助人領域者,重視的是人以外的東西。
 
  羅馬書所說的「凡事都不可虧欠人,唯有彼此相愛,要常以為虧欠,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。」(十三8)。「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我身上了」(馬太福音25:40)。我總是覺得凡事都是主的恩典,自己能做的事,不管多微小,只要有機會就應盡力去做,「愛要及時」,因為錯過這一次,我們就不知道能否有下次了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g 的頭像
    meg

    因愛成傷

    m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