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「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,我從來沒有想到:他只是生病了。看著他那樣的痛苦,甚至傷害自己,我不禁聯想到:你怎麼知道,下一個輪到的是誰?」一個重度憂鬱症患者的配偶說。
 
        看完這學期一系列的精神疾患的介紹,從國外的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的介紹開始,到國內自己拍攝的憂鬱症、躁鬱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等等說明介紹,從影片中學到很多在課堂上沒有辦法完全說明的狀況,尤其是對於不曾親眼看過、親身體驗或是接觸過精神障礙患者或家庭的同學,相信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對這個影集感受到的重點如下:
 
  一、醫生清楚介紹精神疾患的發生,家人的態度,就醫的情況,以及預後,對精神疾患的了解更加清楚。早點建立相關的疾病知識,對將來與醫療團隊的合作,更能切合實際。近年來精神醫學在藥物方面的進步突飛猛進,遺憾影片看來有點年日,若是能加上最新的藥物及療法的說明,相信就會更加完美。
 
  二、真人現身說法,藉由拍攝的過程,減低對精神疾患的恐懼,可以很有效的幫助患者周圍的人,降低面對病人的焦慮。例如躁鬱症,「一個人裡面住著兩個靈魂」,加上精障者反覆發病的折磨,躁症發作時,家人對暴力的恐懼,一直是「污名化」很嚴重的精神疾病。看到影片中真的躁鬱症患者的藉著藥物控制情形,可以溫和的談話及應對,可以讓我們破除很多的迷思及想像帶來的恐懼。
 
  三、對於疾病的解說時,醫生的專業角色在呈現時的安排,很少高高在上,刻意在視覺上減少對精障者的貶抑及歧視。例如:在服裝上很少穿著白袍,對於人物場景的感受就較為柔和,與精障者及家屬之間的距離,就不是那麼高不可攀。這對於促進精神障礙者就醫,改善對於精障者人格的貶低,增進醫病關係,有很大的差別。
 
  四、對於國外的精神醫療機構的介紹,讓我們大開眼界,尤其是他們對於精障者人權的尊重,實踐了「以人為本」的精神,在各項協助上無不善盡各種最大的努力。對精障者的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,不僅在治療者的身上可以看見,在機構的安排及整體的表現上,完全去除貶低、歧視的做法,在我們的文化背景的差異下,使我們反思,有更多實際的典範可以學習,對於國內的精神醫療機構,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改善。
 
  精神疾患的治療,關鍵在發病的時候是否立即接受治療,這對於疾病的痊癒有重大的幫助。很多原來有希望完全痊癒的精障者,都是因為太晚送醫,或是跟醫生或醫療單位沒有建立很好的醫病關係,而錯失了痊癒寶貴的時機。這一系列的影片揭露治療的過程,可以增加精障者及家屬對治療的接受度,不再諱疾忌醫,也可以減少對就醫的恐懼,縮短病程,減少反覆發作的可能。這樣的影片無疑的對於社會大眾如何面對精神疾病及早發現、勇於就醫,是個最好的說明及幫助。
 
  另外有些精神疾病如果雖然不能完全的痊癒,但是在良好的藥物控制之下,精障者仍然可以過著跟發病前一樣的生活,有良好的生活功能,但是如何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到精障者的生理健康,以及生活的功能,也須要靠精障者及家屬跟醫療團隊的密切合作。影片中的自助團體,以及精障者在過程中的各種遭遇,也提供了各類正向的想法,激勵家屬及精障者本身面對疾病帶來的不便,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也未被社會所遺棄,勇敢的繼續人生的旅程。
 
  總而言之,精障者不是罪犯,也不是魔鬼附身,其實他們只是生病了,需要特殊的了解及照顧,還有社會全體對一般生病的人那樣的關心、呵護與尊重。他們不需要用重重的鎖鏈把他們鎖住,也沒有危險到需要警察用鎗來對準他們,把他們射殺。媒體對他們不公平的報導,讓他們和他們的家屬含冤莫白,陷入十八層的煉獄之中,飽受污名化的影響,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。
 
  對家屬來說,除了為患者的疾病痛苦外,精障者的家屬所承受的,更是社會及家庭的雙重要求及負擔。因此不僅患者的恢復健康以外,如何讓為數更多精障者的家屬,也能脫去長期照護重擔,有一個正常的人生,也是社會福利制度亟需建立目標。此外本著「人飢己飢,人溺己溺」的想法,如何幫助精障者及他們的家庭,也是我們社會幫助弱勢,實現人本精神的互助社會正義表現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g 的頭像
    meg

    因愛成傷

    m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