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(續)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常常我們歌頌生命,因為我們享受到生命的美好。但是生命對每個人卻有它特別的樣貌。怎樣面對生命的挑戰,直到我們死亡的那一天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、每一個生命都必須要負起的責任。尤其在生命不美好的時候,接受它獨特的樣貌,也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功課,總有一天,特別是我們不得不面對死亡時,我們必須要學會。
所以,就如同在「一公升的眼淚」中,那位醫生對亞也所講的一樣:「一定有什麼特別的事是一定要你去做的,而且你做的跟別人做出來的,是完全不一樣。」這也就是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追尋。這個生命的本能,愈早開始,對人生愈有目標。並且很神奇的,有了它,對挫折的忍受度可以增加很多,生命會充滿活力及韌性。
聰明又負責的醫生當然知道這一點,所以藉著送亞也日記本,讓亞也可以自我對話,練習整理自己的思緒,找出自己的目標來。亞也一直認為自己的未來就是要像母親一樣,成為一個助人者,所以不管自己的外表變了,行動的能力也漸漸失去了,她說自己從旁觀者成為局內人,背著「重殘者」這個重擔奮戰不懈。她仍繼續不斷的努力著。
不過,死亡給人最大的恐懼還不在死後的未知世界而已!它還包括了在「死的過程」中,我們很習慣的外表也會改變,面貌、身體的變形扭曲或是部分的失去,如果你是個愛美的人,這會是很大的折磨。另外還有,身體功能的喪失,漸漸無法自己處理很多的事情,從更衣刷牙到大小便,甚至連移動自己的身體都要別人代勞時,這對自尊也是很大的打擊。(我自己就很害怕這樣的情形發生,我要好死。)
並且,若是神智仍然清醒的人,「我活著是為了什麼?」這樣的思考會不斷跳出來,狠狠地鞭撻著自己的內心。那時,口不能言,身不由己,腦中萬馬奔騰,盡是對生命的悔恨,這就是最大的酷刑,也是我們最終的考驗。試想,有一天當我們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的時候,生命即將走完最後一步,所有的角色都要結束,這時,你會有什麼遺憾或不甘心嗎?或是,對你的一生,你的心中滿溢著感謝及恩典的美好回憶呢?
存在主義大師亞隆認為:人老了最大的痛苦,在於當身體敗壞後,心靈卻才開始成熟。生命是如此強迫你,停下你的身體,讓你不斷的回想自己的一生,「如同把莊稼催熟一般,因為收割的時候近了」。很多人在那時怨天尤人或痛恨自己,不曾為自己好好的活過。與其如此,不如現在馬上動身,尋找並完成你生命的使命──「一定有什麼特別的事是一定要你去做,而且跟別人做出來的,是完全不一樣。」
亞也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這裡。當生命不再美好,沒有任何值得我們讚美的事情,只有日漸衰微的時候,甚至,連我們最最最基本的期待都夠不上時,她懷著一顆感謝的心,不放棄的活下去。也因為她努力過了,所以當一切消失了,她的心安息了,讓生命回到最原始的本質,就是「活著」。好像路邊的一朵小花,一株小草,只是單純地「活著」──就是一種美麗。如此,她的生命昇華了。
生命就像自然,同如四季之交替一樣,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不斷地在運行著。在這不斷的潮來潮往,花開花落之間,我們欣賞到每個生命它獨特的樣貌,繼續不輟地完成它獨特的過程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