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看完了八片海寧格大師「家族排列法」的光碟,頭腦突然陷入了呆滯的狀態。因為太多的感受及啟示,排山倒海的湧進我心中,好像自己被這些發現及啟發幾乎都要被淹沒了,一時之間,完全不知從何說起。明明有這麼多的感受,連結到前一陣子停筆,提起筆就覺得自己腸枯思竭,並且文筆一日不如一日,藉著不斷的審視自己部落格的文章之後,也才發現這主要的原因竟是「無趣」!!!
「為什麼會這麼無趣呀?」我不斷的問自己。「這難道不是平常的我嗎?為什麼現在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如此的無趣呢?」終於在看完了海大師的指導之後,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──因為如果我不再是我了,顯示在我的論述上,它跟真實的我愈來愈沒有關連。當論述是如此的有距離,因為無從核對,不真及模糊的感覺也會浮上來,只是理論的東西就像教科書,不僅沒人想看,連自己都覺得沒趣了。
我推想形成我自己這個心態,可能因為最近一連串的團體帶領者及督導訓練,我必須要去指導及訓練別人,以至於多多少少都變成了「一個專家」的樣子了。在我眼中,專家就是要會講一大堆的理論,坐擁一大堆的知識,對發生的事情可以提出分析、見解,並且還要有解決的對策,評估實際的成效,甚至批判、指教當事人,告訴別人:哪些地方做得不好,哪些地方可以改進等等...。這樣的人必是道貌岸然,無趣到了極點罷!
上次參加「以夢療癒喪慟」新書發表會時,台上的四、五位與談人一字排開,都是一些「師」字輩的人物,每一個人都有很豐富的人生經歷,其中寫書的作者不經意提到:「若是每個人對自己的夢更了解,說不定就不用去諮商或是看心理醫生了。」哈哈,當時,她猛然打住,因為害怕此話一出,讓其他的心理師及諮商師失去看診的機會了。
那時,師大的教授曹中瑋也在場(我很喜歡她的完形工作坊),她馬上接著話,笑笑地說:「我們工作就是在訓練諮商師及專業的助人者,不過我們常告訴我們的學生,諮商的目的就在於消滅諮商,助人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讓被幫助的人可以自己站起來,不需要再依賴別人的幫助。若是有一天大家都可以自助,我們真的不怕沒有工作。」哇,真的好崇拜她喔!這樣的自然的說出來,真的感到所謂的「大師」就不是只有理論或知識的專家可以反應的,而是在她的裡面已經內化成為她真實的人格了。
總而言之,我深深的感受到成為「一個專家」對我形成的影響,尤其是在一般的日常生活當中,我愈來愈不喜歡談到理論及知識的東西。這次在海大師的示範中,他不斷的提到他有一位好朋友──「老子」,總是用無為來面對世上的一切。海大師已經八十多歲了,他的功力深厚,個案常在被他注視之後,就收到了很多的勇氣及能量。我好羨慕他,希望等我老了,也有這麼深厚的生命力量,不用理論說明,就可以很簡單的供應別人。
並且,他雖然是一個指導性很強的大師,他對於事物的發生有很深刻的觀察及研究,所以也會對事物做精闢的解說,其中關於愛,序位,流動的能量,在家庭中失去或被忽略的人,甚至於疾病,死亡都有令我驚異的說明。(*另以專文記錄課程的心得。)但是在這些解釋的中間,他卻沒有半點讓在場的人有受傷或受指責的感覺。我想他的人生境界已經超越了「專家」的階層,變成了真的「身心靈」合一的大師了。
目前擺在我面前的就是角色的改變,不可避免的事實,在工作上我必須接受教師及指導者的角色。(哎~~麗玲老師說:似乎天命不可違。)如何在這些角色中發揮應有的功能,又不被專家的形象給框住?這是我最近碰到的議題,也是我目前抗拒及逃避的角色。
未來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,身為一個助人者,受過了許多的專業訓練,讀過了許多的理論及架構模式等知識。但是聖經說:「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,惟有愛建造人。」必須牢牢記住我們面對的是人,每個都有珍貴而獨一無二的過程。盡力了解他們的人生,發現他們的能力,陪伴他們度過生命的低谷,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。
總之,不斷地放棄成為「一個專家」,單純的成為別人的「陪伴者」「幫助者」或「供應者」,才是我應為的,我相信──這才是王道及神的道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