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  看看我們人類的歷史,不難發現歷世歷代以來,家庭中永遠藏著一些秘密,不管是因為外遇、疾病、死亡、甚至犯罪,最終這些事情都成為家庭裡「沈默的故事」Silent Story──不被說出來,卻又深深的影響到家中的每一個人,有的甚至禍延子孫。剛好,這幾本暢銷書寫的都是這一類的故事。
 
  在這幾本書裡,都是述說在不同背影下的家庭,所發生沈重陰暗的人性故事。看家庭中成員們如何的相互影響,以及被「說不出來的故事」影響。以至於看似平常的家庭生活,卻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,家庭成員及親代間彼此默默遵守的規範,把不同的童年生活,從天真無邪或是無拘無束,變成了難以想像的災難及因為親情而來的沈重包袱。建議心情不好的人可以不要看。
 
  不過,話雖如此,這幾本書讓我最喜歡的共同點,就是它們的角色都很鮮明。每一個角色都有非常棒的性格描述,讓讀者好像看到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。當然作者們的功力沒有話講,厚厚的書本,若不是角色的性格一以貫之,就沒有辦法說服全世界的讀者。同時也因為這些故事的主人翁,故事才會如此的曲折離奇,每一個轉折都令人驚嘆,因為作者們對人性的了解,掌握得合情合理,所以在每本書中的邏輯推論上都不產生衝突。
 
  【偷書賊】中的小女孩及她青梅竹馬的同伴、她脾氣火爆卻充滿愛心的繼母,還有溫良敦厚的繼父,甚至連躲在她們家地窖中的猶太人,都有很清楚的角色定位。最令人吃驚的當然少不了那個貫穿全書的死神,他的角色性格一反常態,特異於其他書藉,他竟然在此書中容易感動甚至流淚。
 
  書的本文是關於猶太民族被迫害屠殺的故事,在歷史的背景中,由一個孩子的悲劇展延成為種族及全世界的悲劇。死亡,在某些時代中是多麼的普遍呀~~在哀民的眼中,死亡成為一種的解脫,他們祈求死神的到來。至於想要活下去的人,把自己變成像物品一樣,不吃不喝不動,藏匿在地窖裡,日復一日,只能由別人的訴說中聽到天空的顏色,他們的每一部份都逐漸硬化,所有的恐懼、悲傷、則是結成壓在胸口上的巨石,再也沒有辦法說出來。夢魘,變成了小女孩跟其他人互動的開始。只有在最深沈的悲傷之中,才能刻劃出人性中出最深的憐憫。
 

  【第十三個故事】中,兩位莊園男女繼承者皆具有特異獨行的反社會性格。之後的兩個雙胞胎姐妹性更是南轅北轍,就好像陰陽兩極一般的不同,同時也像兩極一樣的互補。連被請來寫故事的女傳記家,在家中沈默的故事Silent Story──雙胞胎中一方死亡,且被刻意的忘記──影響之下,不管是她的父母,或是她自己都帶著強烈的自我性格。還有偶而出現的配角如:莊園女管家、園丁、家庭教師及醫生等,都有很深刻的描寫,出現的不多,但同樣令人難忘,作者功力了得。(上)

   書中最棒的在於劇情的引導,看作者如何緩緩的舖陳,一路引領讀者進入了一團迷霧之中,在閱讀的當中享受類似希區考克的懸疑緊張,步步驚魂。從哥哥對妹妹病態的迷戀開始,放浪形骸的追逐性慾,一直到第二代離奇的出生,這個變異的家庭被忠心耿耿的老僕人所隱藏,遺世獨立地演化在巨大的莊園之中。
 
  作者很成功的描寫孌生姐妹間奇特的依附關係,因為她們成長的環境離群索居,沒有人可以模仿學習,沒有接觸過社會,連話都不會說,自然不懂得什麼是社會化的行為,但是她們彼此相知相惜,甚至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語言來溝通,彼此就好像對方是自己的一部份,直到好奇的村民找來熱心的醫生,她們才被當成研究對象,實驗性的分開,卻也是另一種人生悲劇的開始。
 
  故事成功的突顯出:在我們這個標榜高度文明的世界,活著──對於生下來就異於常人的人──是多麼不容易的事。法國的哲學家傅科(Foucault)說:「瘋子只不過是使用和我們不同的另一套論述的系統」「科學的分類制定了何者為正常,何者為非正常」(這其實是一種極權性的技巧)「當知識長期的實施,變成了唯一的真理──『主流知識』時,它便成為權力『Power』。」!文明,到底是種進化,或是另一種的野蠻,在很多的時候實在是很難分清楚。
 
  「人們對自己的了解與定義,是來自外在文化的規範,也是科學的分類。」書中那個隱形的孩子,最後很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世界知名的女作家,有數十個自己編撰出來的身世。但是不能告訴別人自己從哪裡來,我們也感受到她被「社會化」壓迫的痛苦。「內化後的個人對話是一種來自外界對自我的控制。」「自我的塑造往往會變成知識真理的壓制而不自覺。」!
 
  很荒謬地,另一個完全地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主角,好像完全推翻了傅科(Foucault)的思考方式,我們也無法忽視她承受的悲痛遭遇,終其一生被視為瘋癲,除了她親身姐妹,不被其他人所了解及接受。故事完全悲劇性的陳述,卻又把傅科(Foucault)諷刺性的理論闡述的淋漓盡致。──「理性原來是用來對抗強制與壓迫的,到最後卻成為它的共犯。」──文明與瘋癲僅在一線之間。(2008.02.20)


  【姐姐的守護者】的確,就如同書評家所說的:作者非常會處理這些時代性的爭議話題。貫穿本書除了「救人寶寶(Rescue baby)」的議題以外,作者還很技巧的插入了其他悚動的議題,例如:無法溝通的夫妻關係、叛逆縱火的孩子、患有特殊疾病的律師...等等。每個議題都令我苦思良久,不能自已。
 
  全書讓我在故事的迷霧中走失,沒想到面臨的困境一個接著一個,看著看著...,直到我完全失去了解決的能力,最後只有任由思慮隨著作者舖陳的情節擺盪。最後,當我以為一切都已經圓滿的解決時,沒想到作者仍然將了我一軍──安娜竟然車禍死亡。(呵,結束前,好大一個轉折!)
 
  這時,我能想到的只有「宿命」兩字。美其名,就如同母親所期待一樣,她是出生前就被賦予神聖的使命,一個被期待來修補另一個生命的孩子,生下來之後即沒有自己的醫療自主權,從無關緊要的臍帶血,到一個成功機率很低的腎臟移植,她都沒有為自己保留的權利。她最終奉獻了自己的生命,讓姐姐有無法拒絕的理由來使用自己的器官。
 
  我相信孩子的忠心順服,讓她不知不覺地選擇了死亡。只有如此,安娜才不需面對「自己在母親心中比較不重要」的感受,以及一生靠著殘存的身體活著。這對她來說是個好得無比的結局。但是這樣的結局之後,母親是否會因為原先「救人寶寶(Rescue baby)」的目的達成,而對安娜的死釋懷?全家人是否因為手術成功有更美好幸福的生命?我真的不知道...。

  一生致力研發救人寶寶的科學家馬克.休斯(Mark Hughes),在接受商周1060期專訪時表示:「如果你問我,對我五十年後PGD (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) 的技術有什麼期待,我告訴你,我希望世界不再需要PGD,我希望所有的不治之症都找到解方。」醫療科學一直都是專制而不顧人性的,若不是為了功成名就,從這段話,我們多少可以感受到,埋藏了多少痛苦的人性的掙扎。
 
  在我工作的崗位上,看到愈來愈多重症孩童的父母,把希望放在下一個孩子身上。站在一個助人者的立場上,在幫助他們做出決定之前,最理想的狀態,我們通常希望他們能對現實的生活有所安排。首先,例如他們的經濟狀況,必須能承擔手術失敗的損失,不能靠借貸來支付費用。其次,對現存的子女生活教養,必須有合理安排規劃等等。
 
  不過,現實的無奈總是大於理想。太多的父母就像書中的家庭一樣,眼光完全被病痛佔據,無視於其他可能發生的風險,不承認手術會失敗。太多的家庭都忽視的自然的淘汰率,常常在手術完成之前,就失去了他們的孩子,變得白忙一場,甚至負債累累。可悲的是現實中,像安娜家庭那麼幸運的竟然少之又少。
 
  期待這本書帶來更多的思考,希望在這個生化科技的世代,我們能逐漸的摸索出一條平安的路來,讓科技不再變成天人交戰的災難。

  就像馬克.休斯的初衷一樣──重要的是「以預防代替治療」,更不是以一個新生命來補救缺損的生命。基因篩檢是為了讓更少的疾病出現。而不是為父母訂製心目中的昻貴的胎兒,不讓掌控醫療的技術權貴從中獲利,藉以操弄生命,讓無辜的孩子淪為弱勢的手段。


小辭典
【PGD技術】:是在胚胎未著床前就做基因篩選,目前已能分辦200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突變,降低產下重症寶寶的機率。做法是先以排卵針刺激卵巢,取出多個卵子進行體外受精,再將成功的受精卵置於培養皿中分裂。接著從每個受精卵中取出一個細胞進行診斷,排除基因有問題的受精卵,再將健康的胚胎植入母體宮受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8) 人氣()